他在任期间“弹劾不避权贵”,三个月内查处贪官二十七人,追回赃款达三百万贯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贞元十九年(803年)查办的盐铁使李锜案,这个案件牵扯到当时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利益。
刘禹锡顶住压力,最终使李锜被贬为庶人。
长安百姓因此称他为“铁面刘郎”,而这也为他日后被贬埋下了祸根。
贞元二十一年(805年)正月,唐德宗驾崩,太子李诵即位,是为顺宗。
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得到重用,34岁的刘禹锡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,参与“永贞革新”。
他们推行了一系列新政:废除宫市(宦官强买强卖的市场)、减免苛税、释放宫女三百余人。
据《顺宗实录》记载,当时长安城内“市井欢呼,如见阳春”。
然而好景不长,这年八月,在宦官俱文珍等人的逼迫下,顺宗被迫禅位给太子李纯(宪宗),改革派瞬间失势。
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,仅持续146天就宣告失败。
九月初,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,途中又加贬为朗州司马。
离京时,他在灞桥写下:“莫道谗言如浪深,莫言迁客似沙沉”。字里行间已显露出不屈的意志。
朗州的十年
元和元年(806年)春,35岁的刘禹锡抵达朗州(今湖南常德)。
当时的朗州是典型的“烟瘴之地”,据《元和郡县志》记载,这里“地卑湿,多瘴疠”。
他被安置在城西鼓楼旁的三间破屋,屋顶漏雨,墙壁透风。
更糟的是,他很快染上疟疾,《刘禹锡集》中有多首诗描述当时的病痛:“寒热交作,形销骨立”。
但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,刘禹锡完成了重要的哲学著作《天论》三篇。
他在文中提出“天人交相胜”的观点,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规律,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。
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朗州期间,他创作了大量诗歌。
最著名的《秋词》写道:“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”。
这首诗写于元和五年(810年)秋,当时他独自登上城西的德山,看到一只白鹤飞过,触景生情而作。
诗中一反传统悲秋主题,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。
连州的五载
元和十年(815年),因“玄都观桃花诗案”,44岁的刘禹锡被贬往更偏远的连州(今广东连县)。
当时的连州是百越聚居地,这里“民多文身,不习诗书”。
但刘禹锡并未消沉,他创办了岭南最早的系统化的教育机构,开创了岭南文教先河。
他每天清晨亲自授课,培养出连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刘景。
同时,他还注意到当地瘴气盛行,百姓多患疟疾。
于是他走遍岭南各地,收集民间验方,编成《传信方》一书。
书中记载了许多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,比如用青蒿治疗疟疾——这一方法比现代医学,发现青蒿素抗疟的作用早了1200多年。
在连州期间,他与同样被贬的柳宗元保持书信往来。
元和十四年(819年),收到柳宗元充满绝望的《登柳州城楼》后,他回赠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,写下千古名句: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。
这两句诗不仅安慰了友人,也成为后世励志的经典。
夔州的岁月
长庆二年(822年),51岁的刘禹锡调任夔州刺史。
在这里,他深入民间采风,创作了十一首《竹枝词》。
其中最著名的“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”,灵感来自当地渔民的俗谚。
据《夔州府志》记载,他常常在集市上设桌,为百姓代写家书,同时收集民歌。
在夔州期间,他还主持修建了防洪堤坝。
这项工程“役不逾时,民不知劳”。意思是:避开农忙、施工期短、并有效保护了城郭农田。
当地百姓为纪念他,将堤坝称为“刘公堤”,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。
和州绝唱
宝历二年(826年),55岁的刘禹锡又被贬至和州(今安徽和县)。
当地刺史故意刁难他,三次更换住所,最后只给了一间仅能容膝的破屋。
面对这样的羞辱,他却在门前种下一株桃树,在墙上题写《陋室铭》:“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”。
这篇仅81字的短文,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。
文中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”的豁达胸襟,展现出一个历经磨难,仍保持精神高贵的灵魂。
现代学者钱穆评价此文:“字字珠玑,道尽中国士人之精神”。
晚年回响
大和二年(828年),57岁的刘禹锡终于结束贬谪生涯,回到洛阳。
晚年的他诗风愈发老辣,创作了《金陵五题》等怀古名篇。
其中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两句,被宋代诗评家严羽誉为“怀古诗之冠”。
会昌二年(842年)临终前,71岁的刘禹锡仍在病榻上修改诗稿。
当看到窗外盛开的桃花时,他轻声吟诵起年轻时在玄都观写下的诗句,次日安详离世。
按照他的遗愿,墓前不立华表石兽,只栽一株桃树。
刘禹锡一生被贬27次,累计流放23年,足迹遍及大唐最偏远的州县。
但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中,他都保持着少年般的赤子之心。
正如他在《浪淘沙》中所写:“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”。这两句诗恰是他一生的写照。
今天,湖南常德建有刘禹锡文化公园,并举办诗词纪念活动;
广东连州的刘禹锡纪念馆,是省级文保单位;
安徽和县的'陋室'更是国家级文保单位,完整保存着《陋室铭》的文化记忆。
从科学史角度来看,他在《传信方》中记载的青蒿疗法,为现代抗疟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线索;
从文学史来看,他的《竹枝词》开创了文人学习民歌的传统;
从思想史来看,他的《天论》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。
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看见:当命运剥蚀了他的官职、健康、青春,却始终未能磨损那颗永远向阳的诗心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