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 摄影 | 汪菲菲
在莞城走上一圈,光凭着各色市井美食就能串起一条寻味路线。尤其在那些看似并不起眼的深街小巷里,往往就深藏着本地人爱吃的民间美味,一份牛杂、一碗糖水或豆花、一串鱼丸、一碟干炒牛河、一打烤生蚝……这些市井小食味美价廉,口感丰盈,一复一日地填补着莞城人的闲暇时光。
『 汤水里的莞派生活 』
老莞们与四季的相处之道体现在一煲煲汤水之中。一勺舀起汤底,鲜肉、大骨、谷豆、药材、水果……这一大煲汤究竟涵盖了几多心思。拥有一双巧手的东莞人,只需一个瓦煲,根据四季变换,抓入几样食材,熬煮上几个小时,便是一煲煲浓香四溢的老火靓汤。
小火慢炖夹杂着万般温情的广东靓汤,既有入口的甘甜之味,又取食补之功效。众多味食材于天南地北而来,聚集广东,汇成一煲煲药膳汤,展现出广东饮食文化的“中”与“和”。
▲ 细村市场
同样地,糖水在东莞的饮食江湖里也不甘示弱,在老莞的手下施展出各自的魅力,凭借着透心的温润与清凉,用甜蜜收买人们的胃口,成为寻常日子里最为朴实的喜悦。
▲ 常和糖水店
就着一碗糖水与老友谈天说地,用它来调和一天的味蕾与心情,是糖水独有的亲和力。这样一碗碗汤水流转于人与人的交往之间,是东莞人懂得生活的细小见证,也是他们心照不宣的快乐秘籍。
『 藏在莞城的旧食光 』
说起儿时之味,你会想到什么?对东莞人而言,儿时之味除了商超食品,更无可替代的是藏在老街里的传统小吃,也许是早餐店里的传统糕点,也许是骑楼糖果店里琳琅满目的零食,又或是市集里眼花缭乱的年节传统小吃……它们看起来平淡质朴,却是几代人的味觉记忆。
▲ 朝阳大包
焗碧玉蛋糕、白糖糕、艾团、东莞大包、眉豆糕……一个个糕点,在新旧口味的变化下,串起了两代人的回忆。或甜或咸,或浓或淡,寻访这些美味,其实是遇见东莞人细水长流的生活。
想买到旧时糖果,许多东莞人都会去莞城,骑楼老街间就有不少经典老字号,在闲适的骑楼一隅,日兴糖果的招牌映入眼前,门口摆放着各式经典糖果,其中就有不同口味的传统糖柚皮、糖冬瓜和其它各式果糖。
▲ 左:香蕉糕 右:蛋卷
千祥街可称得上莞城老街“时髦”的年货一条街,秋记饼家、娇姨食品、阿心饼干店……这里各式糕饼应有尽有,轻易就能找到传统零食的身影。
『 茶餐厅的“ 港 ” 味 人间 』
小时候,常在TVB中看见茶餐厅的身影,荧屏上它亲民又神秘,人们光顾其中,上演一幕幕港剧风云;长大后,茶餐厅已在东莞街头十分常见,成为许多东莞人的日常食肆。茶餐厅文化与港味美食,慢慢成为东莞饮食的一部分,人们在此约见好友,吃饭饮茶聊天,不亦乐乎。
▲ 维多利茶餐厅
维多利茶餐厅的菜品包罗万象,也总能以有限的食材、空间,制作出最大花样,正如美食家蔡澜所言,正宗茶餐厅的精髓是平、靓、正三个字;便宜、干净、好吃。这里便是如此,二十年如一日,美味如初。
窗外,对面的地王广场灯火繁华,天桥下车水马龙来往不绝,与维多利餐厅的低调静谧截然两番景色,人们在其中安闲自得,仿佛这里是块被时光遗忘的角落。
也许,东莞还有很多这样的茶餐厅,供应着美味、亲民的经典港式餐食,也默默地,陪同人群与这座城市见证岁月沉浮。当美味与情感共同承载于用餐体验中,人们得到的,其实已不仅是味蕾的感觉,还有更多温暖的记忆。
来源:字里行间Between Culture、《文化周末》杂志
编辑:艺超
校对:张晓敏
审核:曾理
——THE END——
微信:@文化周末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